Web 3.0 将如何运作

作者:Jonathan Strickland  | 
我们将通过这种微型头戴显示器等设备来查看未来版本的网络吗?查看更多计算机图片
Yoshikazu Tsuno/法新社/Getty Images

要点

  • Web 3.0,又称语义网,旨在创建一个更智能、更直观的互联网,其中信息互联互通性更强,更易于机器处理。
  • 它将使浏览器能够像个人助理一样,理解复杂的用户意图,并提供更准确、更个性化的在线体验。
  • 这种演进涉及语义链接信息的技术,从而实现自动化推理和更好的网络数据整合。

您决定去看场电影,然后去吃点东西。您想看一部喜剧,并吃一些超级辣的墨西哥食物。启动您的电脑,打开网页浏览器,前往 Google 搜索影院、电影和餐厅信息。您需要知道您附近影院正在播放哪些电影,因此您会花一些时间阅读每部电影的简短描述,然后再做出选择。此外,您还想看看哪些墨西哥餐厅离这些影院很近。而且,您可能想查看餐厅的顾客评论。总的来说,您在出门前会访问六七个网站。

一些互联网专家认为,下一代网络——**Web 3.0**——将使您搜索电影和食物等任务更快、更容易。您无需进行多次搜索,只需在 Web 3.0 浏览器中输入一两个复杂的句子,网络就会完成剩下的工作。在我们的例子中,您可以输入“我想看一部有趣的电影,然后去一家不错的墨西哥餐厅吃饭。我有哪些选择?”Web 3.0 浏览器将分析您的回复,在互联网上搜索所有可能的答案,然后为您整理结果。

广告

­

这还不是全部。许多专家认为,Web 3.0 浏览器将充当个人助理。当您搜索网络时,浏览器会学习您感兴趣的内容。您使用网络的次数越多,浏览器对您的了解就越多,您提问时也就不需要那么具体。最终,您可能会向浏览器提出开放性问题,例如“我午餐应该去哪里吃?”您的浏览器将查阅其记录中您喜欢和不喜欢的内容,考虑您当前的位置,然后建议一份餐厅列表。

要了解网络的未来走向,我们需要快速回顾它的过去。请继续阅读,快速了解网络的演变。

广告

通往 Web 3.0 之路

YouTube 是 Web 2.0 网站的一个例子
十万个为什么 截图

在所有已进入公众意识的互联网流行语和行话中,“Web 2.0”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尽管许多人都听说过它,但很少有人知道 Web 2.0 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些人声称这个术语本身不过是一种营销策略,旨在说服风险投资家向网站投资数百万美元。确实,当 O'Reilly Media 的 Dale Dougherty 提出这个术语时,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甚至对于是否存在 Web 1.0 也没有任何共识。

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 Web 2.0 是真实存在的。简而言之,Web 2.0 的特点包括

广告

  • 访问者可以更改网页亚马逊允许访问者发布产品评论。访问者可以使用在线表单向亚马逊的页面添加信息,供未来的访问者阅读。
  • 使用网页将人们与其他用户联系起来:社交网络网站如 FacebookMySpace 之所以受欢迎,部分原因在于它们使用户能够轻松找到彼此并保持联系。
  • 快速高效地分享内容:YouTube 是一个完美的例子。YouTube 会员可以在不到一小时内创建视频并将其上传到网站供他人观看。
  • 获取信息的新方式:如今,互联网用户可以订阅网页的**真正简易聚合**(**RSS**)订阅源,只要保持互联网连接,即可接收该网页的更新通知。
  • 将互联网访问扩展到计算机之外:许多人通过手机视频游戏机等设备访问互联网;不久之后,一些专家预计消费者将通过电视机和其他设备访问互联网。

Web 1.0 视为一个图书馆。您可以将其用作信息来源,但您无法以任何方式贡献或更改信息。Web 2.0 更像一大群朋友和熟人。您仍然可以使用它来接收信息,但您也可以参与对话,使其成为更丰富的体验。

尽管许多人仍在努力理解 Web 2.0,但另一些人已经开始思考下一步会是什么。Web 3.0 会是什么样子?它与我们今天使用的网络会有多大的不同?它会是一场革命性的转变,还是会如此微妙以至于我们甚至不会注意到区别?

互联网专家认为下一代万维网会是什么样子?继续阅读以了解详情。

广告

Web 3.0 基础知识

计划一次热带度假?Web 3.0 可能会帮助您简化规划过程。
©iStockphoto/dstephens

互联网专家认为 Web 3.0 将像一个私人助理,几乎了解您的一切,并能访问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来回答任何问题。许多人将 Web 3.0 比作一个巨大的数据库。Web 2.0 利用互联网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 Web 3.0 将利用互联网建立信息连接。一些专家认为 Web 3.0 将取代当前的万维网,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将作为独立的网络存在。

通过一个例子更容易理解这个概念。假设您正在考虑去度假。您想去一个温暖热带的地方。您为旅行预留了 3,000 美元的预算。您想要一个不错的住宿地点,但又不想占用太多预算。您还想买到划算的机票。

广告

利用您目前可用的网络技术,您需要做大量的研究才能找到最佳的度假选择。您需要研究潜在的目的地并决定哪个最适合您。您可能需要访问两三个折扣旅游网站,比较机票和酒店房间的价格。您将花费大量时间查看各种搜索引擎结果页面上的结果。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小时。

根据一些互联网专家的说法,有了 Web 3.0,您就可以坐享其成,让互联网为您完成所有工作。您可以使用搜索服务并缩小搜索参数。然后浏览器程序会收集、分析数据并以易于比较的方式呈现给您。它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 Web 3.0 将能够理解网络上的信息。

现在,当您使用网页搜索引擎时,搜索引擎无法真正理解您的搜索。它会查找包含您搜索词中**关键词**的网页。搜索引擎无法判断网页是否与您的搜索真正相关。它只能判断关键词是否出现在网页上。例如,如果您搜索“土星”,您会得到关于行星和关于汽车制造商的网页结果。

Web 3.0 搜索引擎不仅可以找到您搜索中的关键词,还可以解释您请求的**上下文**。它会返回相关结果,并建议与您的搜索词相关的其他内容。在我们的度假示例中,如果您输入“3000 美元以下的热带度假目的地”作为搜索请求,Web 3.0 浏览器可能会包含一个与搜索结果相关的有趣活动或美味餐厅列表。它将把整个互联网视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数据库,可用于任何查询。

Web 3.0 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继续阅读以了解详情。

广告

Web 3.0 方法

Web 3.0 可能会融入您的个人品味和浏览习惯。
©iStockphoto/ktsimage

您永远不知道未来的技术最终会如何发展。就 Web 3.0 而言,大多数互联网专家对其普遍特征达成一致。他们相信 Web 3.0 将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相关的体验。许多人还相信,有了 Web 3.0,每个用户都将拥有一个基于其浏览历史的独特互联网**个人资料**。Web 3.0 将利用此个人资料为每个人量身定制浏览体验。这意味着,如果两个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服务以相同的关键词进行互联网搜索,他们将根据各自的个人资料获得不同的结果。

这种应用程序所需的技术和软件尚未成熟。TiVOPandora 等服务根据用户输入提供个性化内容,但它们都依赖于试错法,效率不如专家所说的 Web 3.0。更重要的是,TiVO 和 Pandora 的范围都有限——分别是电视节目和音乐——而 Web 3.0 将涉及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

广告

一些专家认为,Web 3.0 的基础将是**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API 是一种旨在允许开发人员创建利用特定资源集的应用程序的接口。许多 Web 2.0 网站都包含 API,使程序员能够访问这些网站的独特数据和功能。例如,Facebook 的 API 允许开发人员创建程序,将 Facebook 作为游戏、测验、产品评论等的舞台。

Web 2.0 的一个可能有助于 Web 3.0 发展的趋势是**混搭**(mashup)。混搭是将两个或多个应用程序组合成一个单一应用程序。例如,开发人员可以将允许用户评论餐厅的程序与 Google 地图结合起来。新的混搭应用程序不仅可以显示餐厅评论,还可以将其绘制在地图上,以便用户查看餐厅的位置。一些互联网专家认为,在 Web 3.0 中创建混搭将变得如此简单,以至于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另一些专家认为 Web 3.0 将从头开始。它将不再使用 HTML 作为基本编码语言,而是依赖于某种新的——尚未命名的——语言。这些专家认为,从头开始可能比尝试改变当前的网络更容易。然而,这个版本的 Web 3.0 过于理论化,以至于几乎无法说明它将如何运作。

万维网的创始人对网络的未来有自己的理论。他称之为语义网,许多互联网专家在谈论 Web 3.0 时都大量借鉴了他的工作。那么,语义网到底是什么?继续阅读以了解详情。

广告

构建语义网

蒂姆·伯纳斯-李,万维网的发明者
Catrina Genovese/Getty Images

蒂姆·伯纳斯-李于 1989 年发明了万维网。他将其创建为互联网的接口,并作为人们相互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伯纳斯-李否认Web 2.0 的存在,称其不过是毫无意义的行话 [来源:Register]。伯纳斯-李坚持认为,他当初设计万维网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 Web 2.0 所宣称的一切功能。

伯纳斯-李对未来网络的愿景与 Web 3.0 的概念相似。它被称为语义网。目前,网络的结构是面向人类的。我们很容易访问网页并理解其内容。但计算机做不到。搜索引擎可能能够扫描关键词,但它无法理解这些关键词在页面上下文中是如何使用的。

广告

有了语义网,计算机将使用**软件代理**扫描和解释网页上的信息。这些软件代理将是抓取网络、搜索相关信息的程序。它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语义网将拥有称为**本体**的信息集合。就互联网而言,本体是一个定义一组术语之间关系的文件。例如,“表亲”一词指拥有同一对祖父母的两个人之间的亲属关系。语义网本体可能会这样定义每个亲属角色

  • 祖父母/外祖父母:与主体隔两代的直系祖先
  • 父母:与主体隔一代的直系祖先
  • 兄弟姐妹:与主体拥有相同父母的人
  • 侄子或侄女/外甥或外甥女:主体的兄弟姐妹的孩子
  • 姑姑/姨妈或叔叔/伯伯/舅舅:主体的父母的姐妹或兄弟
  • 表亲/堂亲:主体的姑姑/姨妈或叔叔/伯伯/舅舅的孩子

为了使语义网有效,本体必须详细而全面。在伯纳斯-李的概念中,它们将以**元数据**的形式存在。元数据是包含在网页代码中的信息,对人类不可见,但计算机可读。

构建本体需要大量工作。事实上,这是语义网面临的一大障碍。人们是否愿意投入精力为其网站创建全面的本体?他们会在网站变更时维护它们吗?批评者认为,创建和维护如此复杂的文件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量太大了。

另一方面,有些人非常喜欢标记或**加标签**网络对象和信息。网络标签将标记的对象或信息进行分类。许多博客都包含标签选项,可以轻松将日志条目归类到特定主题下。照片共享网站如 Flickr 允许用户标记图片。Google 甚至将其变成了一个游戏:Google 图像标注器让两个人进行标注竞赛。每个玩家都尝试为一系列图像创建最多的相关标签。根据一些专家的说法,Web 3.0 将能够搜索标签并返回最相关的结果给用户。也许 Web 3.0 会将伯纳斯-李的语义网概念与 Web 2.0 的标签文化结合起来。

尽管 Web 3.0 更多是理论而非现实,但这并未阻止人们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请继续阅读,了解网络遥远的未来。

广告

Web 3.0 之外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保罗·欧德宁在 2008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讨论了移动设备在网络上日益增长的重要性。
David Paul Morris/Getty Images

无论我们如何称呼下一代网络,它之后又会是什么呢?理论范围从保守的预测到听起来更像科幻电影的猜测。

以下是一些例子

广告

  • 根据技术专家和企业家 Nova Spivack 的说法,Web 的发展以 10 年为一个周期。在 Web 的第一个十年,大部分开发都集中在 Web 的后端或基础设施上。程序员创建了我们用于制作网页的**协议**和代码语言。在第二个十年,重点转向前端,Web 2.0 时代开始。现在人们将网页用作其他应用程序的平台。他们还创建混搭并试验使网络体验更具互动性的方法。我们现在处于 Web 2.0 周期的末尾。下一个周期将是 Web 3.0,重点将转移回后端。程序员将改进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以支持 Web 3.0 浏览器的先进功能。一旦该阶段结束,我们将进入 **Web 4.0** 时代。重点将回到前端,我们将看到数千个以 Web 3.0 为基础的新程序 [来源:Nova Spivack]。
  • 网络将演变为一个三维环境。我们将看到的是 Web 3D,而非 Web 3.0。将虚拟现实元素与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的持续在线世界相结合,网络可能会成为一个融入深度错觉的数字景观。您可以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或通过您自己的数字代表,即**化身**来导航网络(要了解更多关于化身视角的知识,请阅读《化身机器如何工作》)。
  • 网络将以**分布式计算**的发展为基础,并最终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在分布式计算中,多台计算机共同处理一个大型处理任务。每台计算机处理整个任务的一小部分。一些人认为,通过将工作负载分配到数千台计算机并引用深入的本体,网络将能够思考。网络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大脑,能够分析数据并根据这些信息推断出新的想法。
  • 网络将远远超出计算机手机的范畴。从手表到电视机,再到服装,一切都将连接到互联网。用户将与网络保持持续连接,反之亦然。每个用户的软件代理将通过电子方式观察其活动,从而更多地了解各自的用户。这可能会引发关于个人隐私与个性化网页浏览体验益处之间平衡的讨论。
  • 网络将与其它娱乐形式融合,直至所有媒体形式之间的界限消失。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和电影将依赖网络作为传输系统。

现在判断这些未来版本的网络中哪些(如果有的话)会成为现实还为时过早。也许网络的真正未来比最极端的预测还要奢华。我们只能希望,当网络的未来到来时,我们都能就如何称呼它达成一致。

要了解更多关于 Web 3.0 和其他主题的信息,请查看下一页的链接。

广告

常见问题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 Web 3.0 中扮演什么角色?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是 Web 3.0 的核心,它们使网络能够理解和情境化解释数据,从而提供更定制化的用户体验。
Web 3.0 将如何影响数据隐私和安全?
Web 3.0 为数据隐私和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由于互联互通性的增强以及机器对个人数据的理解能力提升,因此需要更高级别的保护措施。

更多信息

相关 十万个为什么 文章

更多精彩链接

  • Baker, Stephen. "Web 3.0." BusinessWeek. October 24, 2006. http://www.businessweek.com/the_thread/blogspotting/archives/2006/10/web_30.html
  • Berners-Lee, Tim, Hendler, James and Lassila, Ora. "The Semantic Web."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2001. http://www.sciam.com/article.cfm?articleID=00048144-10D2-1C70-84A9809EC588EF21
  • Calacanis, Jason. "Web 3.0, the 'official' definition." Calacanis.com. October 3, 2007. http://www.calacanis.com/2007/10/03/web-3-0-the-official-definition/
  • Carr, Nicholas. "Welcome Web 3.0!" Rough Type. November 11, 2006. http://www.roughtype.com/archives/2006/11/welcome_web_30.php
  • Clarke, Gavin. "Berners-Lee calls for Web 2.0 calm." The Register. August 30, 2006. http://www.theregister.co.uk/2006/08/30/web_20_berners_lee/
  • Iskold, Alex. "Web 3.0: When Web Sites Become Web Services." Read Write Web. March 19, 2007. 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web_30_when_web_sites_become_web_services.php
  • Markoff, John. "Entrepreneurs See a Web Guided by Common Sens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2, 2006. http://www.nytimes.com/2006/11/12/business/12web.html?ex=1320987600&en=254d697964cedc62&ei=5088
  • Metz, Cade. "Web 3.0." PC Magazine. March 14, 2007. http://www.pcmag.com/article2/0,2704,2102852,00.asp
  • Mitra, Sramana. "Web 3.0 = (4C + P + VS)." SramanaMitra.com. February 14, 2007. http://www.sramanamitra.com/2007/02/14/web-30-4c-p-vs/
  • "Nova Spivack: The Third-Generation Web -- Web 3.0." intentBlog. February 7, 2007. http://www.intentblog.com/archives/2007/02/nova_spivack_th.html
  • Richards, Jonathan. "Web 3.0 and beyond: the next 20 years of the internet." Times Online. October 24, 2007. http://technology.timesonline.co.uk/tol/news/tech_and_web/the_web/article2726190.ece
  • Spalding, Steve. "How to Define Web 3.0." How to Split an Atom. July 14, 2007. http://howtosplitanatom.com/news/how-to-define-web-30-2/
  • Wainewright, Phil. "What to expect from Web 3.0." ZDNet. November 29, 2005. http://blogs.zdnet.com/SAAS/?p=68
  • "Web 3.0 - You Ain't Seen Nothing Yet!" android tech. November 18, 2006. http://www.androidtech.com/knowledge-blog/2006/11/web-30-you-aint-seen-nothing-yet.html
  • Wells, Terri. "Web 3.0 and SEO." Search Engine News. November 29, 2006.http://www.seochat.com/c/a/Search-Engine-News/Web-30-and-SEO/

广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