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 如何运作

O'Reilly Media 网站是 Web 2.0 运作的典型范例。
十万个为什么 2007 年截图

问十几个互联网专家 Web 2.0 这个词的含义,你会得到十几种不同的答案。有些人说,Web 2.0 是一套理念和实践,为网络用户提供深入而丰富的体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一系列新的应用程序和技术,使人们更容易在线查找信息和相互联系。少数记者坚持认为这个词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是一个用来炒作社交网站的营销手段。

在我们深入探讨 Web 2.0 到底意味着什么之前,让我们先看看这个词的起源。2004 年,出版公司 O'Reilly Media 和展会制作公司 MediaLive International 举行了一次头脑风暴会议。两家公司计划召开一次会议,讨论网络的现状、未来以及有助于确保其在互联网上取得成功的新兴技术。O'Reilly Media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蒂姆·奥莱利 (Tim O'Reilly) 希望指出,尽管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但网络注定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收入来源。

广告

在这次头脑风暴会议期间,O'Reilly Media 出版商戴尔·多尔蒂 (Dale Dougherty) 创造了 Web 2.0 这个词,来描述泡沫破裂后出现的新网络环境。尽管数十家互联网公司宣布破产,但少数顽强的网站却幸存下来。每天都有新的网站出现,其中许多网站采用的商业模式与泡沫破裂前存在的商业网站截然不同。

然而,没有人对 Web 2.0 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如果确实有 Web 2.0,那是否也意味着有 Web 1.0 呢?使用“2.0”暗示着改进,或者新一代的网站,但对于 Web 2.0 与 Web 1.0 有何不同,并没有达成共识。

2005 年 9 月,蒂姆·奥莱利 (Tim O'Reilly) 发表了一篇博客文章,定义了 Web 2.0。该解释涵盖了五页的文字和图表,阐述了奥莱利对该术语的理解。

奥莱利的 Web 2.0 理念包括以下思想:

  • 将网络用作应用程序平台
  • 实现网络的民主化
  • 采用新的信息分发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些要点。我们还将研究关于 Web 2.0 是否实际具有实用意义的辩论。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探讨将网络用作平台意味着什么。

广告

将网络用作平台

2007 年 10 月,谷歌副总裁文顿·瑟夫 (Vinton Cerf) 在首尔世界知识论坛上。谷歌体现了奥莱利对 Web 2.0 公司的愿景。
Jung Yeon-Je/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在描述其 Web 2.0 理念的博客文章中,蒂姆·奥莱利 (Tim O'Reilly) 写道,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网络公司像网景 (Netscape) 这样专注于提供产品。就网景而言,产品是网络浏览器。这些产品将成为一套应用程序和其他产品的基础。奥莱利对 Web 2.0 公司的愿景是提供服务而非产品的公司。

奥莱利在他的博客文章中使用的例子是 Google。他说 Google 的价值来自几个因素:

广告

  • 它是一种多平台服务。您可以在PC或 Mac(使用网络浏览器)上,或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访问 Google。
  • 它避免了软件行业建立的商业模式。您无需购买特定的软件包即可使用该服务。
  • 它包含一个专门的信息数据库——搜索结果——与其搜索引擎软件无缝协作。没有这个数据库,搜索应用程序将毫无价值。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搜索应用程序,数据库将太大而无法导航。

将网络用作平台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设计奥莱利所说的丰富用户体验。这些是应用程序和小程序——嵌入到更大的程序或网页中的小程序——使网上冲浪和访问互联网更愉快。例如,Twitter 提供的服务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成员可以使用简单的界面向整个朋友网络发送消息。但 Twitter 也允许第三方开发者访问 Twitter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I) 的一部分。这种访问使他们能够基于 Twitter 的基本功能开发新的应用程序。例如,Twitterific 是由第三方开发者 Iconfactory 为 Mac 设计的一款程序。它将 Twitter 服务集成到用户的桌面应用程序中。虽然 Twitter 没有开发 Twitterific,但它为 Iconfactory 提供了创建应用程序所需的信息。

其他网站也遵循类似的理念。2007 年,社交网站Facebook 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了其 API。不久之后,数百个新应用程序出现,将 Facebook 用作平台。Facebook 用户可以从数十种应用程序中进行选择,以增强他们的浏览体验。

网站提供的服务和访问权限是 Web 2.0 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网络民主化的概念相关。在下一节中,我们将探讨普通人如何与互联网互动并改变互联网。

广告

网络的民主化

亚马逊网站在其客户图书评论等功能中体现了一些 Web 2.0 概念。
十万个为什么.com 截图

网络民主化是指人们访问和贡献互联网的方式。许多早期的网页静态的,用户无法添加或与信息互动。在某些方面,许多公司将互联网视为电视的延伸——浏览器将被人动地查看网络提供的内容。然而,其他公司有不同的想法。例如,亚马逊允许访问者创建账户并提交图书评论。任何人都可以扮演文学评论家的角色。不久之后,其他客户开始利用这些评论来帮助他们决定购买哪些书籍。亚马逊的会员正在帮助塑造浏览体验。

Web 2.0 理念强调人与互联网互动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机会为网络做出贡献。而且,通过关注用户在线查找和做什么,公司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建立客户忠诚度。有些网页完全依赖用户贡献——没有它们,就没有网站。维基 (Wikis)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户可以在维基中输入信息、修改现有数据,甚至删除整个部分。最终,访问网站的人决定了其内容和外观。

广告

蒂姆·奥莱利 (Tim O'Reilly) 撰写了关于利用集体智慧重要性的文章。他指出,由用户贡献塑造的网站将演变为比其他网站更优质的目的地。他引用维基百科 (Wikipedia) 作为完美的例子。奥莱利认为,知情用户社区可以监控和维护该网站。然而,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向维基百科贡献信息,因此个人可能会无意或故意提交不正确的信息。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也无法追究任何人提交不正确信息的责任。

网络民主化的另一个要素是标签。网络标签是允许用户将信息与特定主题关联的标识。许多网站允许用户对从上传图片到博客文章的信息应用标签。当人们使用搜索引擎时,标签变得很重要。用户可以用搜索词标记他们的信息,当另一个用户输入与标签匹配的搜索词时,该信息将作为搜索结果列出。标记数据使信息搜索更快、更高效。用户贡献的标签是大众分类法(网络上的分类系统)的一部分。

民主化难题的最后一部分是开源软件。开源程序是指程序员允许任何人查看他或她用于创建应用程序的代码的程序。而且您不仅可以查看。有些可能允许您修改代码以使其更高效,甚至使用原始代码作为基础创建新程序。理想情况下,开源程序将获得最佳质量保证测试,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检查和测试它。

但网络的民主化只是 Web 2.0 理念的一部分。在下一节中,我们将探讨网站如何以动态方式分发信息。

广告

信息分发

Technorati 是一个跟踪和编目博客的网站。
十万个为什么 2007 年截图

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许多网页上的图片和文字很少由网页管理员更新。随着网页编辑软件变得更加用户友好,更改变得更加容易。一些公司继续以静态、非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但少数公司开始尝试新的信息分发方式。

一种新方法是使用网络联合格式,例如简易信息聚合 (RSS)。通过 RSS,用户可以订阅网页并在该页面管理员进行任何更改时接收更新。一些程序员设计了在 PC 或 Mac 桌面上创建 RSS 阅读器的应用程序,这意味着用户无需打开网络浏览器即可查看其喜爱网站的更新。

广告

另一种在网络上共享信息的方式让许多人感到惊讶:博客。虽然人们从网络早期就开始创建个人网页,但博客格式与传统的个人网页截然不同。一方面,大多数博客是按时间顺序组织的,因此读者可以看到最新的条目,然后回溯到档案并从头到尾追踪博客的进展。

博客是快速向读者传播信息的好方法。人们阅读博客,看到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在自己的博客中撰写相关文章。信息开始从一个博主传播到另一个博主。营销公司将这种博客到博客的信息传播方式称为病毒式营销。许多公司正在研究如何利用病毒式营销来发挥其优势——它既是强大的广告又成本低廉,因为目标受众为您完成了大部分工作。

像博客这样的网页依赖于永久链接的使用。永久链接是连接到特定博客条目的超文本链接。没有永久链接,讨论博客条目将成为一个繁琐的过程。所有链接都会将用户引导到主博客页面,该页面可能自链接首次创建以来已更新。永久链接允许用户锚定到特定博客条目的路径。如果您在博客上看到一个特别引人入胜的讨论,您可以使用永久链接引导您的朋友到那里阅读该主题。

Web 2.0 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将非计算机设备整合到互联网中。许多手机PDA 现在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联网连接功能,而 Apple 的iTunes 应用程序与iPod 完美集成。奥莱利将互联网服务扩展到计算机之外作为网络如何演进的另一个例子。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探讨一些网络社区成员如何质疑 Web 2.0 术语的必要性。

广告

Web 2.0 的争论

Web 2.0 这个词引发了大量讨论。有些人对这个词的确切含义意见不一,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以下是主要论点的一些总结:

  • 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 (Tim Berners-Lee) 驳斥了 Web 2.0 的概念。在 IBM developerWorks 的一次采访中,他称 Web 2.0 为“一个行话”,并表示“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伯纳斯-李说,万维网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Web 2.0 理念没有什么新颖或革命性的地方 [来源:developerWorks]。
  • 电信作家罗素·肖 (Russell Shaw) 在 2005 年发表了一篇博客文章,称该术语不过是一个营销口号。他写道,虽然 Web 2.0 的各个元素确实存在,但它们不能归类在一个单一的术语或概念之下。肖声称 Web 2.0 中的概念过于宽泛,而且其许多目标相互冲突。
  • 信息架构专家杰伊·芬伯格 (Jay Fienberg) 称 Web 2.0 为“回顾性概念”。他说,在奥莱利引入该术语仅一年后,它就变成了一个营销噱头。芬伯格指出,许多流行的科技企业采用该术语是为了让其公司听起来具有创新性。这反过来又淡化了原始名称可能具有的任何意义 [来源:the iCite net]。
  • 互联网散文家保罗·格雷厄姆 (Paul Graham) 最初将 Web 2.0 斥为流行语,但在奥莱利发布了他对 Web 2.0 含义的看法后,他收回了之前的言论。即便如此,格雷厄姆也表示该术语最初没有意义,但随着人们深入研究网络的当前状态,它变得更加明确。他的观点是,Web 2.0 指的是使用万维网的最佳方式——通过用户之间的真实连接和更高水平的互动性。
  • 互联网评论家安德鲁·基恩 (Andrew Keen) 对 Web 2.0 持有明显的负面观点。他将自出版和博客现象称为“数字自恋”[来源:华尔街日报]。基恩的论点并非关于 Web 2.0 是否存在;而是关于 Web 2.0 是否是一个好主意。他指出,虽然人们正在网络上撰写和上传大量信息,但没有人花时间阅读所有这些信息。结果,致力于创建优质内容的机构正在遭受损失,因为每个人都忙于发布自己的意见,而没有时间去寻找好的信息。

还有数百篇其他博客文章关注 Web 2.0、它的含义以及它是否真的是互联网演进中的一步。现在下结论说这个词是否会持久,或者它是否会像另一个营销口号一样逐渐消失,还为时过早。目前,我们可能会看到它的概念在整个互联网中得到应用。

广告

要了解更多关于 Web 2.0 及相关主题的信息,请点击下一页的链接。

广告

常见问题

Web 2.0 意味着什么?
“Web 2.0”一词由当时受雇于微软的顾问 Darcy DiNucci 于 1999 年创造。她用这个词来描述当时正在出现的新网络,其特点是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允许用户在线协作和共享信息。
什么是 Web 2.0 并举例说明?
Web 2.0 是一个常用来描述新一代基于网络的社区和服务的术语,这些社区和服务强调用户之间的在线协作和共享。Web 2.0 的一个关键要素是社交网络,它指的是利用网络连接具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并允许他们相互交流。一些流行的社交网站包括 Facebook、Twitter 和领英 (LinkedIn)。
Web 2.0 应用程序有哪些例子?
一些流行的 Web 2.0 应用程序包括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网站、YouTube 等视频共享网站以及 WordPress 等博客平台。

更多信息

相关 十万个为什么 文章

更多精彩链接

  • Fienberg, Jay. "The era of web 2.Over." the iCite net. October 1, 2005. http://icite.net/blog/200510/web2_over.html
  • Graham, Paul. "Web 2.0." PaulGraham.com. November, 2005. http://www.paulgraham.com/web20.html
  • Keen, Andrew and David Weinberger. "Reply Al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 July 18, 2007.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18460229729267677.html
  • Kelly, Kevin. "We Are the Web." Wired. August, 2005. http://www.wired.com/wired/archive/13.08/tech.html
  • Laningham, Scott. "developerWorks Interviews: Tim Berners-Lee." IBM. August, 22, 2006. 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podcast/dwi/cm-int082206txt.html
  • O'Reilly, Tim. "O'Reilly Radar." http://radar.oreilly.com/tim/
  • O'Reilly, Tim. "What is Web 2.0." O'Reilly Media. September 30, 2005. http://www.oreilly.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
  • Shaw, Russell. "Web 2.0? It doesn't exist." ZDNet. December 15, 2005. http://blogs.zdnet.com/ip-telephony/?p=805
  • Vander Wal, Thomas. "Web 2.0 Dead?" vanderwal.net. December 19, 2005. http://www.vanderwal.net/random/entrysel.php?blog=1763

广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