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已有用于大型昂贵计算机的商用和工业打印机,但打印机的黄金时代真正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个人计算机进入市场之时。计算机开始进入普通办公室乃至家庭,其他外设,包括打印机,也随之开发出来以便与计算机一起使用。
早期用于个人计算机的大多数打印机都是非常嘈杂的击打式打印机,包括点阵式和菊花轮式打印机,这两种都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推出。前者通过驱动打印头针刺入浸墨色带将墨水印到纸上,后者则通过一个带有预成型打字机式字符的轮子击打色带。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消费级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几乎同时推出,并最终占据了打印机市场的很大一部分。
喷墨打印机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开发了近一个世纪才真正问世。大约在1867年,威廉·汤姆森(又名开尔文勋爵)获得了一项专利,用于一种利用静电技术在连续纸带上通过墨滴打印电报信息的设备。西门子于1951年发布了第一台连续喷墨打印机,用于医疗记录编码,如今连续喷墨打印机仍用于商业目的。
然而,按需喷墨喷墨技术的突破,使得这些设备适用于家庭和小型办公室使用。在20世纪70年代,各公司正在研究压电方法,以精确地将墨水以精确的墨滴释放到纸上,而佳能和惠普则开始独立研究使用热量来实现同样目的的方法。研究还扩展到开发能够耐热耐光、能正确附着在纸上并快速干燥等特性的墨水。
惠普于1984年向市场推出了ThinkJet喷墨打印机,它使用装满墨水的一次性墨盒,取代了他们早期的串行点阵打印机。佳能于1985年发布了BJ-80喷墨打印机(使用他们称之为Bubble Jet的技术)。爱普生于1984年发布了SQ-2000打印机(在日本被称为IP-130K),它使用了压电而非热敏技术。它们都是单色打印机,只使用一种黑色墨水。
喷墨打印机的表亲——激光打印机,其根源在于一种名为静电照相或静电复印的复印机技术,它涉及电荷、光和粉末碳粉(而非液体墨水)。该方法由切斯特·卡尔森于1938年发明,并于1959年首次应用于施乐914复印机。第一台激光打印机于1975年由IBM发布,并与其大型机计算机配合使用。惠普于1984年发布了其LaserJet打印机。早期的激光打印机比其喷墨打印机具有更好的分辨率,销售也更好。
在按需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出现的同时,其他类型的打印机也在研发中,其中一些已经实现并仍用于各种目的。热转印打印机使用加热针将色带或墨棒中固态蜡状墨水熔化到纸上。染料升华打印机通过加热墨水使其直接变为气体,从而将墨水从打印胶卷卷轴转移到另一种材料上。还有一些其他热敏打印机则在特殊纸张上烧出点,纸张会随热量改变颜色(完全不需要墨水)。甚至在某些行业中,点阵式和菊花轮式打印机仍在使用,用于支票和发票打印等。
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彩色喷墨墨盒问世以来,喷墨打印机因其成本较低、分辨率不断提高以及能够打印鲜艳色彩的优势,赶上并超越了所有其他类型,甚至包括激光打印机。
2014年全球销售的喷墨打印机中,约90%仍由先驱佳能、爱普生和惠普制造。然而,它们并非市场上的唯一参与者,兄弟、三星等公司也生产打印机。利盟和柯达均于2012年停止销售打印机[来源:Coll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