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电脑问世以来,就有一个与之相关的笑话:你买了一台新电脑,把它带回家,刚拆开包装,就看到了新电脑的广告,让你的电脑瞬间过时。如果你是那种追求最快、最强大机器的人,那么你似乎注定会感到沮丧,并且会经常光顾电脑商店。
虽然这个笑话显然有些夸大,但也不算太离谱。即使是当今一台普通的个人电脑,其处理能力和存储空间也超过了著名的克雷-1(Cray-1)超级计算机。1976年,克雷-1是最先进的:它每秒能处理1.6亿次浮点运算次数(flops),并拥有8兆字节(MB)内存。
广告
如今,许多个人电脑每秒能执行的浮点运算次数是其10倍以上,内存容量是其100倍。与此同时,在超级计算机领域,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克雷XT5“美洲虎”在2008年持续达到了1.4拍浮点运算(petaflops)[来源:Cray]。前缀“拍”(peta)表示10的15次方——换句话说,就是一千万亿。这意味着克雷XT5的处理浮点运算能力是克雷-1的875万倍。只用了短短三十多年就达到了这个里程碑。
如果你要绘制电脑处理能力演变的图表,你会发现其进步是指数级的。首次提出这一著名观察的人是戈登·摩尔,微处理器公司英特尔的联合创始人。计算机科学家、电气工程师、制造商和记者们从他最初的观察中推导出了摩尔定律。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将摩尔定律解释为:每隔x个月,一块直径1英寸(2.5厘米)的硅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一番。
随着微处理器市场条件的变化,这个月数也会随之改变。有些人说是18个月,另一些人说是24个月。有些人将这条定律解释为处理能力的翻倍,而非晶体管数量的翻倍。而且这条定律有时似乎更像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而不是真正的定律、原理或观察。要理解原因,最好还是回到最初。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