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电子学》(Electronics)杂志刊登了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研发总监戈登·E·摩尔博士撰写的一篇文章。摩尔将该文章命名为《在集成电路上塞入更多元件》。他观察到,像仙童这样的半导体公司每12个月就能将一平方英寸硅片上的分立元件数量翻一番。
这是一种指数增长。1964年制造的一平方英寸(6.5平方厘米)芯片所含元件(例如晶体管)的数量,将是1965年制造的芯片的一半。摩尔预测,这一趋势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直到芯片制造商遇到阻碍其进展的根本性障碍。
广告
摩尔的观察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和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为了使他的观察结果保持有效,我们必须创新并寻找新的方法,将越来越小的元件集成到芯片上。同时,我们还必须确保制造过程在经济上可行,否则将无法支持进一步的发展。
如今,我们将摩尔的观察结果称为摩尔定律。尽管名称如此,它实际上并非一项定律。宇宙中没有哪条基本法则规定了新制造的集成电路在任何给定时间会达到何种性能。但摩尔定律已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芯片制造商一直在努力跟上摩尔博士在1965年所做的预测。无论是出于自豪感,还是仅仅为了在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英特尔等公司都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用于研发,以保持这一发展速度。
那么,这项近50年前的观察结果至今仍有意义吗?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