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过时了吗?

Gordon Moore
戈登·摩尔,英特尔公司联合创始人,是摩尔定律中的“摩尔”本人。
美联社图片/保罗·坂间

1965年,《电子学》(Electronics)杂志刊登了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研发总监戈登·E·摩尔博士撰写的一篇文章。摩尔将该文章命名为《在集成电路上塞入更多元件》。他观察到,像仙童这样的半导体公司每12个月就能将一平方英寸硅片上的分立元件数量翻一番。

这是一种指数增长。1964年制造的一平方英寸(6.5平方厘米)芯片所含元件(例如晶体管)的数量,将是1965年制造的芯片的一半。摩尔预测,这一趋势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直到芯片制造商遇到阻碍其进展的根本性障碍。

广告

摩尔的观察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和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为了使他的观察结果保持有效,我们必须创新并寻找新的方法,将越来越小的元件集成到芯片上。同时,我们还必须确保制造过程在经济上可行,否则将无法支持进一步的发展。

如今,我们将摩尔的观察结果称为摩尔定律。尽管名称如此,它实际上并非一项定律。宇宙中没有哪条基本法则规定了新制造的集成电路在任何给定时间会达到何种性能。但摩尔定律已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芯片制造商一直在努力跟上摩尔博士在1965年所做的预测。无论是出于自豪感,还是仅仅为了在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英特尔等公司都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用于研发,以保持这一发展速度。

那么,这项近50年前的观察结果至今仍有意义吗?

广告

量子跃迁

transistor model
这是最早的晶体管模型——今天的微处理器中包含数百万甚至数十亿个晶体管。
美联社图片/保罗·坂间

似乎每年都有科技专家或记者预测摩尔定律将会终结。如今微处理器上的元件已达到纳米级——这种尺寸极小,即使使用高倍光学显微镜也无法看到单个元件。在这个尺寸下,物理定律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量子力学开始取代经典物理学。事情变得相当奇特。

例如,存在量子隧穿现象。想象一个电子并非一个具有确定位置的粒子,而是一个表现出波状行为的粒子。电子位置的概率在波内部是变化的。某种程度上,这个波看起来像一个钟形曲线——狭窄的两端代表电子可能存在但可能性不大的区域,而宽阔的中间部分则代表最可能找到电子的区域。

广告

当这个波接近一个势垒时,例如两个导体之间的间隙,波的一端可能会越过势垒并触及另一个导体。这意味着电子有可能出现在间隙的另一侧。如果存在这种可能性,那么有时电子确实会出现在另一侧。这就像电子直接隧穿过势垒一样。

微处理器中,这会被我们称作一件坏事。你可以将微处理器想象成一个复杂的电子通行道路系统。微处理器中的晶体管就像是门——它们控制着电流的流动。一个关闭的门不应该允许电子通过。但如果门变得足够薄——为了跟上摩尔定律而进一步缩小这些元件——你就会开始遇到诸如电子隧穿之类的量子问题。电子泄漏会导致计算机错误,因为微处理器在计算中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多年来,工程师们找到了在纳米尺度上制造晶体管的新方法,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量子隧穿等效应。有时这涉及到在晶体管栅极内部使用不同类型的材料。有时,则意味着创建三维栅极以提高微处理器的效率。这些都有助于公司跟上摩尔定律的预测。但摩尔定律之所以没有消失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一直在调整其定义。

广告

重新定义定律

Intel Xeon E7
英特尔至强E7系列处理器芯片,拥有多达10个核心和26亿个晶体管。
图片鸣谢:英特尔

最初,摩尔定律涵盖了一个相当具体的概念:新制造的集成电路上的分立元件数量每12个月翻一番。如今,我们对此数字做了一些调整——你会听到科技行业的人说,是每18到24个月。而且我们所指的也不仅仅是芯片上的元件数量。

我们重新表述摩尔观察结果的一种常见方式是:在给定时间内(同样,通常是18到24个月),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会翻倍。这不一定意味着2012年的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是2010年的两倍。相反,我们可能会找到新的芯片设计方法,使其更高效,从而在不需要指数级增长的情况下提升处理速度。

广告

通过重新定义摩尔定律,使其关注处理能力而非物理元件数量,我们扩展了这项观察的实用性。公司可以将制造技术的进步与更好的微处理器架构设计相结合,以跟上该定律的发展。

这样重新定义摩尔定律是否等同于作弊?这重要吗?1965年,摩尔预测,如果他的观察结果成立,1975年制造的芯片将拥有65,000个晶体管。如今,英特尔制造的处理器拥有26亿个晶体管[来源:英特尔]。现在的计算机处理数据速度比几十年前快得多——一台家用电脑的性能足以媲美早期的某些超级计算机。

看待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方式是,问问如今的电脑是否比两年前快一倍,这是否还重要。如果像史蒂夫·乔布斯曾经提出的那样,我们生活在一个后PC时代,那么这可能意味着更快的微处理器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我们的设备节能和便携性可能更为重要。如果是这样,摩尔定律的终结可能不是因为我们触及了某种根本性限制,而是因为它在经济上不再有意义去不断突破我们能做到的极限。

计算机购买人群中的某些部分将继续追求最高的处理标准。视频游戏爱好者以及处理高清媒体的人需要——或者说渴望——获得所有能得到的处理能力。但我们其他人呢?

即使我们所有的个人电脑都变成通过云访问一切的“哑终端”,某个地方仍然需要一台拥有强大处理器的计算机。也许我们会看到摩尔定律的另一个新定义,其处理器能力翻倍的所需时间会更长。鉴于其可变的历史,摩尔定律很可能会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一段时间。

广告

作者注

对我来说,摩尔定律最引人入胜的方面是它对微处理器产业的影响。它是一个每个人都希望达到的目标。它激励工程师们尝试新的方法和材料,而不是冒着落后的风险。最终,这项观察结果指导了该行业,并为个人电脑和后个人电脑时代铺平了道路。

相关文章

来源

  •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1965年——‘摩尔定律’预测集成电路的未来。” 2007年。(2012年9月11日)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65-Moore.html
  • 英特尔。“英特尔至强处理器 E7-8800/4800/2800 产品系列。”(2012年9月13日)http://www.intel.com/newsroom/kits/xeon/e7e3/gallery/gallery.htm
  • 米勒,迈克尔·J。“摩尔定律还适用于台式机速度吗?” ForwardThinking。2012年8月12日。(2012年9月12日)http://forwardthinking.pcmag.com/none/301435-does-moore-s-law-still-apply-to-desktop-speeds
  • 摩尔,戈登·E。“在集成电路上塞入更多元件。” 电子学,第38卷,第8期,1965年4月19日。http://download.intel.com/museum/Moores_Law/Articles-Press_releases/Gordon_Moore_1965_Article.pdf
  • 莫塔,莱昂纳多。“隧穿。” 沃尔夫拉姆研究。2007年。(2012年9月12日)http://scienceworld.wolfram.com/physics/Tunneling.html
  • 纳韦,R。“势垒穿透。” 超物理学。(2012年9月12日)http://hyperphysics.phy-astr.gsu.edu/hbase/quantum/barr.html

广告

常见问题

什么是摩尔定律?简单来说。
摩尔定律是指微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两年翻一番的原则。戈登·摩尔于1965年提出该定律。

广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