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制解调器的起源
“调制解调器”(modem)一词是**调制器-解调器**(modulator-demodulator)的缩写。调制解调器通常用于通过电话线发送数字数据。
发送方调制解调器将数据**调制**成与电话线兼容的信号,接收方调制解调器将信号**解调**回数字数据。**无线调制解调器**则将数字数据转换为无线电信号并进行反向转换。
广告
调制解调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作为一种允许终端通过电话线连接到计算机的方式。典型配置如下所示
在这种配置下,异地办公室或商店的**哑终端**可以“拨号接入”大型中央计算机。20世纪60年代是**分时**计算机的时代,因此企业通常会从分时服务机构购买计算机时间,并通过300比特每秒(bps)的调制解调器连接到它。
哑终端只是一个键盘和一个屏幕。当时一个非常常见的哑终端被称为**DEC VT-100**,它成为了当时的标准(现在被全球的终端模拟器所铭记)。VT-100可以显示25行,每行80个字符。当用户在终端上输入一个字符时,调制解调器会将该字符的ASCII码发送给计算机。然后计算机再将该字符发回给计算机,使其显示在屏幕上。
当个人电脑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时,**公告板系统**(BBS)变得非常流行。一个人会设置一台带有调制解调器和一些BBS软件的计算机,其他人则拨号接入以连接到公告板。用户会在他们的计算机上运行**终端模拟器**来模拟哑终端。
人们在300 bps的速度下运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种速度之所以可以忍受,是因为300 bps大约代表每秒30个字符,这比一个人打字或阅读的速度快得多。然而,一旦人们开始向公告板系统传输大型程序和图像,300 bps的速度就变得无法忍受了。调制解调器速度大约每两年进行一次升级,经历了一系列阶段:
- 300 bps - 1960年代至1983年左右
- 1200 bps - 在1984年和1985年流行起来
- 2400 bps
- 9600 bps - 首次出现在1990年末和1991年初
- 19.2 千比特每秒 (Kbps)
- 28.8 Kbps
- 33.6 Kbps
- 56 Kbps - 于1998年成为标准
- ADSL,理论最大速度高达8兆比特每秒(Mbps) - 于1999年流行起来
(请查阅“DSL如何工作”和“线缆调制解调器如何工作”,了解更多关于调制解调器技术发展和当前速度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