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些人来说,“事物越美好、越纯粹,将其毁坏就越令人满足。” 在网络社区中,这些人很可能就是“喷子”。
这种反社会情绪起源于“黑客行动主义者”亚文化“匿名者”,它似乎是网络“喷子”行为的潜在动机,他们使用各种技术来扰乱网络的平静。有一种倾向认为“喷子”是普通人,他们的潜在负面特质只是被互联网的独特环境触发和放大。但2014年发表在《人格与个体差异》期刊上的研究“喷子只想找乐子”表明,这可能并非全部真相。
广告
对某些人来说,“事物越美好、越纯粹,将其毁坏就越令人满足。” 在网络社区中,这些人很可能就是“喷子”。
这种反社会情绪起源于“黑客行动主义者”亚文化“匿名者”,它似乎是网络“喷子”行为的潜在动机,他们使用各种技术来扰乱网络的平静。有一种倾向认为“喷子”是普通人,他们的潜在负面特质只是被互联网的独特环境触发和放大。但2014年发表在《人格与个体差异》期刊上的研究“喷子只想找乐子”表明,这可能并非全部真相。
广告
“喷子行为”这个词被广泛误用,或者说可能已经被简单地挪用了。媒体援引它来描述各种数字骚扰,从学生发布关于他们教授的侮辱言论,到一些病态的个体向支持英国简·奥斯汀头像货币的人发送强奸和死亡威胁。前者更好地体现了“引战”(flaming),本质上是针对某个个体发起的网络脾气爆发。后者是网络骚扰,是网络欺凌的成人版。
正如一位自称“老派喷子”的人在2014年告诉Vice.com的杰米·巴特利特的:“在推特上威胁强奸某人不是‘喷子行为’。那只是在推特上威胁强奸某人。”
广告
“喷子”可能残忍和恶意,但他们的目的不是恐吓。而是扰乱。
“喷子”故意煽动性的评论,旨在引发不和并使严肃讨论偏离轨道,这导致《大众科学》杂志在2013年关闭了文章评论功能。
2012年,似乎一个“喷子”偶然看到一个关于汽车故障的Facebook帖子,然后说服发帖人给她的车胎放气以重置“磁通量电容器”——然后再告诉修理工她的“磁通量电容器”需要更多吉瓦的电量。
2011年母亲节,最恶劣的“喷子”在一个14岁女孩的Facebook纪念页面上发帖写道:“妈妈救我,地狱里很热。”
“喷子”本质上是恶意开玩笑的人,他们在互联网上寻找制造麻烦的方法。这是一种娱乐。这种行为是深刻的反社会性的,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它——考虑到这种亚文化是建立在戏弄他人基础上的,这并非易事。媒体研究学者惠特尼·菲利普斯采访了自称“喷子”的人,询问他们在其相关书籍中的动机,并告诉《洛杉矶时报》的帕特·莫里森:“如果他们同意回答问题,那很可能他们正在戏弄我。”
在某些方面,“喷子”就像是那些在同学背后吹纸团的孩子。大多数专家认为他们渴望关注、钦佩和一种重要感,这些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得不到的。
广告
在2015年一项旨在识别“喷子”发帖风格,以便版主能更早发现他们的研究“在线讨论社区中的反社会行为”中,贾斯汀·程博士、克里斯蒂安·达内斯库-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博士和尤雷·莱斯科维奇博士发现,“喷子”在一个特定社区中的评论行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并受到负面关注的引导。
达内斯库-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在一次电子邮件采访中写道:“当用户收到负面评价(通过踩)时……他们会贡献更多。” 程补充说,随着他们在社区中花费更多时间,“喷子”们“行为会越来越糟糕,直到版主决定彻底封禁他们。”
广告
这不太可能导致行为改变。“喷子只想找乐子”一书的合著者德尔罗伊·保罗赫斯博士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喷子”对他们的行为“往往持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
保罗赫斯的合著者保罗·特拉普内尔博士解释了这种亚文化的这一方面。特拉普内尔说:“相当一部分专注的‘喷子’可能将他们的行为解读为道德净化行为,例如,刺破傲慢、揭露不诚实和虚伪,或惩罚对‘喷子’社区尤其重要的、在线突出违反价值观的人。这并非完全是为了恶意而恶意。”
毫无疑问,匿名性助长了所有这些恶意。它会触发一种暂时的身份丧失,称为去个性化,这使“喷子”摆脱社会规范,有点像暴民中发生的情况。一些人将“喷子”现象几乎完全归因于匿名性的去抑制效应。
然而,许多人发现这难以接受。普通人不喜欢惹人生气,无论他多么匿名。
“喷子只想找乐子”这项研究证实了人们的怀疑,即“喷子”实际上并非普通人。研究发现,“喷子”具有特定的性格特质,使其与一般人群区分开来。
广告
作者保罗赫斯、特拉普内尔和艾琳·巴克尔斯博士对1200多名互联网用户进行了调查,通过他们对诸如“我喜欢在论坛或网站评论区挑衅别人”和“事物越美好、越纯粹,将其毁坏就越令人满足”等说法的认同程度,以及他们是否选择“挑衅其他用户”作为基于评论的网站上最喜欢的活动来识别“喷子”。
剩余的调查评估了人格特质,专门测试了“黑暗四重奏”人格的迹象,科学家们已将其与欺凌行为联系起来。“黑暗四重奏”包括四种特质:自恋(病态的自我陶醉)、精神病态(缺乏良知和同理心)、马基雅维利主义(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他人的意愿)和虐待狂(从他人的痛苦中获得快乐)。这些结果,虽然内容不一定令人惊讶,但却惊人地明确。
广告
除了自恋,被认定为“喷子”的受试者在“黑暗四重奏”特质上的得分始终显著高于非“喷子”。“喷子行为”与虐待狂之间的联系最为强烈——作者写道,“强烈到可以说,网络‘喷子’是典型的日常虐待狂。”
这绝不质疑匿名在“喷子行为”中的作用。当被问及如果无法匿名,“喷子行为”会发生什么时,保罗赫斯回答说:“我相信它会减少90%。”
然而,这些结果确实对“喷子”仅仅是受匿名影响的普通人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特拉普内尔说,大多数“喷子行为”都是“纯粹地从他人的痛苦中获得快乐”。
广告
请复制/粘贴以下文本以正确引用这篇十万个为什么.com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