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 压缩格式创建的文件听起来与原始录音不完全相同——它是一种有损格式。为了显著减小文件大小,MP3 编码器必须丢失音频信息。无损压缩格式不会牺牲任何音频信息。但这也意味着无损压缩文件比有损压缩文件更大。
您可以选择 MP3 文件在编码和压缩过程中保留或丢失多少信息。可以从相同的数据源创建两个具有不同音质和文件大小的 MP3 文件。关键在于比特率——MP3 文件中每秒编码的比特数。
大多数 MP3 编码软件允许用户在将文件转换为 MP3 格式时选择比特率。比特率越低,编码器在压缩文件时丢弃的信息就越多。比特率范围从 96 到 320 千比特每秒(Kbps)。使用 128 Kbps 的比特率通常会产生与您在收音机中听到的声音质量相当的音质。许多音乐网站和博客都敦促人们使用 160 Kbps 或更高的比特率,如果他们希望 MP3 文件具有与 CD 相同的音质。
一些音响发烧友——那些寻求最佳音乐体验方式的人——看不起 MP3 格式。他们认为,即使在最高比特率设置下,MP3 文件也逊于CD和黑胶唱片。但另一些人则认为,人耳不可能分辨出未压缩的 CD 文件和以 320 Kbps 比特率编码的 MP3 之间的区别。
不可否认的是,抛开质量问题不谈,MP3 格式正在改变音乐。通过亚马逊和 eMusic 等音乐服务,客户可以按歌曲购买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产业正在回归其根源——音乐单曲在 CD 时代几乎消亡后,正在重新流行起来。
此外,一些音乐家和音频工程师表示,MP3 格式正在改变音乐工作室混音的方式。他们说 MP3 格式“扁平化”了一首歌的动态——音高和音量的差异。结果,许多新的音乐作品听起来相似,而且不再那么注重创造动态的聆听体验。既然没人能听出来,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劲去创造复杂的音效呢?[来源:莱文]?
从这个描述可以看出,MP3 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它只是一个文件格式,将歌曲压缩成更小的尺寸,以便更容易传输和存储在您的家用电脑或便携式音乐播放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