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30岁了!

world wide web 30
众所周知,万维网于1989年3月12日首次推出。Leontura/Getty Images

早在Myspace Tom强迫我们选择最喜欢的朋友,或者马克·扎克伯格试图把“戳一下”变成一种潮流(顺便说一句,它仍然存在)之前,一位名叫蒂姆·伯纳斯-李的软件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叫做万维网的小东西。

1989年3月12日,当时33岁的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在一份名为“信息管理:一项提案”的文件中详细阐述了他对统一计算机网络的愿景。人们并没有立即感到兴奋——但他们被吸引住了。伯纳斯-李在位于瑞士的大型粒子物理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老板迈克·森德尔(Mike Sendall)评价道:“模糊但令人兴奋。”次年,森德尔允许这位年轻的牛津毕业生投入时间研究他的“激情项目”。

广告

这项努力源于挫败感。伯纳斯-李在撰写提案时,只是想解决一个令人恼火的问题。“那时候,不同的计算机上有不同的信息,但你必须登录到不同的计算机才能获取这些信息,”他在给学生们的常见问题解答中写道。“而且,有时你必须学习每台计算机上不同的程序。通常情况下,不如直接在喝咖啡时去问人更简单。”为了解决这种低效率问题,伯纳斯-李建议建立一个“带有类型链接的大型超文本数据库”。

“万维网背后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共同的信息空间,我们通过共享信息进行交流,”他写道。“它的普遍性至关重要:超文本链接可以指向任何事物,无论是个人、本地还是全球,无论是草稿还是经过精心润色的。这个梦想还有第二部分,那就是万维网被广泛使用,成为我们工作、娱乐和社交方式的真实反映(或者说,主要体现)。这意味着,一旦我们的互动状态上线,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帮助我们分析,理解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个人如何融入其中,以及我们如何更好地协同工作。”

到1990年秋天,伯纳斯-李已经创造了几项你可能熟知的重要技术: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用于网页的格式化语言;URI(统一资源标识符,即URL),用于识别万维网上每个资源的唯一“地址”;以及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它允许从万维网上检索链接资源。他还编写了第一个网页编辑器/浏览器,其名称不那么吸引人,叫做WorldWideWeb.app,并创建了第一个Web服务器“httpd”。

到那年年底,伯纳斯-李创建了第一个互联网网页,到1991年,他开始允许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以外的人进入这个新的在线世界。“将万维网建成一个开放系统的决定对其普遍性至关重要,”他写道。“你不能提议某个事物成为一个普遍空间,同时又对其保持控制。”

因此,伯纳斯-李及其他人倡导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永久性地免费提供底层代码,1993年4月,这一愿景变成了现实。其余的一切(粉丝、网络喷子、表情包、动图、故事、快照等等)都已成为历史。

广告

广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