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滑稽的小写字母a,尾巴绕回自身,可能是当今最常用的符号之一。因此,令人惊讶的是,它没有一个官方的、通用的名称。即使在许多其他语言中,最被接受的术语是称其为“at 符号”。但有几十种不同的词语来描述它。许多语言使用与该符号形状相关联的动物名称来称呼它。
以下是与 @ 符号相关的许多异国情调术语的几个例子:
广告
- apestaart - 荷兰语,意为“猴子的尾巴”
- arroba - 西班牙语,意为“at”
- snabel - 丹麦语,意为“象鼻”
- kissanhnta - 芬兰语,意为“猫的尾巴”
- klammeraffe - 德语,意为“挂着的猴子”
- kukac - 匈牙利语,意为“蠕虫”
- dalphaengi - 韩语,意为“蜗牛”
- grisehale - 挪威语,意为“猪的尾巴”
- sobachka - 俄语,意为“小狗”
在它成为电子邮件的标准符号之前,@ 符号通常用于表示某物的成本或重量。例如,如果你以每个 1.25 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五个橙子,你可能会写成 5 oranges @ $1.25 ea。在世界各地的各种表格和发票中,它仍然以这种方式使用。
这个符号的实际起源尚不确定。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僧侣们在抄写书籍时使用过它。由于每本书的每个副本都必须手工精心抄写每个单词,因此负责抄写工作的僧侣们寻找方法来减少常用单词的单个笔画数量。因此,“at”这个词变成了一笔完成的“@”,而不是三笔。虽然这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但对于那些一生都在抄写手稿的人来说,这带来了巨大的不同!
另一个起源故事称,@ 符号被用作单词amphora(双耳罐)的缩写,该词是用于测量用于运输谷物、香料和葡萄酒的大型陶罐所能容纳的数量的单位。意大利学者乔治奥·斯塔比莱(Giorgio Stabile)在佛罗伦萨商人弗朗西斯科·拉皮(Francesco Lapi)于 1536 年写的一封信中发现了 @ 符号的这种用法。似乎某个勤劳的商人看到僧侣抄写的书中使用了这个符号,并将其挪用为“双耳罐”的缩写。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这个符号后来常用于表示数量。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