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你的公司向电影行业出售可碎玻璃,“注定要坏”绝不是一个成功的营销口号。但对于过去15年购买过任何电子产品的许多消费者来说,他们往往觉得我们崭新的设备几乎一买回来就需要更换。我们的电脑真的“注定要坏”吗?
保修服务公司SquareTrade在2009年的一份报告中发现,大约20%的笔记本电脑和24%的更便宜的上网本在购买后的前三年内会出现硬件故障(即:损坏)[来源:SquareTrade]。
广告
即使设备本身仍然能用,新的软件更新或操作系统也可能与我们的“旧”电脑不兼容,使其在寿终正寝之前就已过时[来源:Chaves, Electronics Takeback Coalition]。
《经济学人》认为,计划报废是电脑行业商业策略的一部分,下一代软件和处理器在上一代产品甚至尚未上市之前就已经在开发中[来源:《经济学人》]。
德国绿党委托进行的一项2013年研究发现,使用寿命不足两年的电子产品可能是故意制造不良,或者至少是明知如此。该研究引用了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例子,它们的电池无法更换,或者外壳无法打开,因为它们是用胶水粘合而不是螺丝固定的[来源:The Local]。
其他人指出,有些笔记本电脑设计上将热敏感电容器放置在电路板最热的部分(此处它们注定会失效),且无法获得替换零件,维修成本高昂到几乎与更换新设备一样贵[来源:Chaves, Seydtaghia]。
结论是:除非电脑制造商突然良心发现,否则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知我们的电脑是否真的是故意被设计成“注定要坏”。但无论是否故意,证据和经验似乎都表明,至少现代消费电子产品并非被设计成不会损坏,所以——对消费者而言——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