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在海滨》吗?那是马龙·白兰度饰演一个过气拳击手的那部电影。故事情节围绕着1950年代码头工人罢工的工会展开。但如果你现在去21世纪的港口,你再也看不到有人提着码头工人的钩子了。事实上,你根本看不到多少码头工人。发生了什么?集装箱。1955年,一位名叫马尔科姆·麦克莱恩的北卡罗来纳州货运企业家有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想法。他想到,与其雇佣大量码头工人来包装和拆卸各种尺寸和形状的箱子和板条箱,不如把所有东西都扔进几个大型金属箱子里。把所有这些箱子都做成相同尺寸,并且足够坚固,这样你就可以用起重机简单地把它们从卡车直接装到船上,然后再从船上卸到卡车上。结果:全球贸易的一场革命 [来源:世界航运委员会]。
我们为什么在谈论集装箱,而我们本该谈论 WiFi 呢?我们跑题了吗?只是一点点。因为集装箱和 WiFi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历史因素——竞合。这是一个花哨的商业新词,指的是竞争公司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的做法。当马尔科姆·麦克莱恩有了他绝妙的见解时,他意识到如果他不为这个想法申请专利,而是将其提供给所有人,那效果会最好。如果每个人都能就集装箱的国际尺寸标准达成一致,贸易就会增加。他的竞争对手会受益,他也会。码头工人的工作将归入附带损害。
广告
WiFi 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1985 年,当时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的一位富有远见的工程师提出了将无线频谱的某些频段释放给通信企业家的想法。这些频段未被广播或电视使用。供应商很快就开始开发专有技术以利用新可用的带宽,但他们花了一段时间才意识到他们需要合作。如果一种设备无法与另一种设备通信,那么整个事情就没有多大意义。
1988 年,一群科技公司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制定行业标准。经过近 10 年的争论,所有相关方才就新标准达成一致,并于 1997 年发布了第一个标准。两年后,该标准得到完善和简化,公司开始生产与该技术兼容的设备。但它仍然需要一个名字。品牌顾问被咨询。"FlankSpeed" 被否决了。"DragonFly" 也是。而 "WiFi" 听起来像 hi-fi(高保真),这反过来又让客户想起任何 CD 无论由谁制造都可以在任何播放器中播放。"WiFi" 赢得了命名竞赛 [来源:《经济学人》]。
二十年后,以太网线缆,就像之前的码头工人一样,其使用量已经锐减。但随着线缆的衰落和 WiFi 的兴起,互联网使用量急剧增加。现在我们可以用无线设备做的事情太多了,以至于我们的使用量通常会超出我们的流量套餐。
那么,我们去哪里可以蹭到免费无线网络呢?